2025年5月26日,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、施普林格·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智讯发布了《科学智能白皮书2025》。
报告探讨了科学智能在7大科研领域、28个前沿方向、近90个科学智能关键问题及突破路径,例如如何构建跨尺度、超学科的科学智能模型、提升AI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泛化性和可解释性。报告也重点关注了AI安全和AI伦理治理,强调构建内生安全机制和“以人为本”,确保AI技术在研发初期即嵌入安全防护能力。
科学智能研究中最获青睐的AI技术
报告中多次提到了科学仪器这个在智能时代被“重点关注”的领域,小编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和解析:
一、科学智能与科学仪器的深度融合
白皮书明确指出,科学智能(AI for Science, AI4S)正在重塑科学仪器的功能与应用场景,通过AI技术赋能,传统仪器已从“数据采集工具”升级为“智能科研伙伴”。具体表现为:
AI驱动的实验自动化
核聚变研究:AI控制的等离子体约束系统可实时调整磁场参数,使反应堆稳定性提升30%,数据采集效率提高50%。
药物研发:自动化实验室结合AI算法,能在48小时内完成上千次化合物筛选,速度是传统方法的10倍。
高精度模拟与预测
气象模型:华为“盘古”模型通过整合卫星遥感与地面仪器数据,将台风路径预测误差缩小至80公里以内。
材料科学:AI模拟电子显微镜成像过程,可提前预测新材料结构,减少实验次数。
智能诊断与维护
质谱仪案例:内置AI系统通过分析历史数据,可预测部件故障,使维护成本降低40%,操作失误率下降60%。
二、科学仪器智能化趋势:从工具到伙伴
白皮书提出,科学仪器的设计理念正经历三大转变:
人机交互革命
触控与语音控制:90%的新型仪器将配备智能界面,例如某品牌离心机支持手势调节转速。
AR辅助操作:通过Hololens 3映射实验室环境,可实时指导复杂仪器操作。
数据管理与分析一体化
智能数据处理:仪器可直接生成可视化报告,例如基因测序仪自动标注突变位点。
跨平台协同:支持与云平台无缝对接,实现多设备数据共享。
可持续设计
环保材料:60%的仪器将采用生物基树脂或再生金属。
节能技术:某品牌PCR仪通过电致变色玻璃优化能耗。
三、全球竞争格局与中国突破
中国优势领域
地球与环境科学:AI气象模型、遥感仪器研发领先。
工程科学:智能制造中的在线检测仪器国产化率突破60%。
技术短板与挑战
高端仪器进口依赖:分析仪器进口率超80%。
核心部件瓶颈:如激光器、高精度传感器等仍依赖进口。
政策与产业响应
国家重大仪器专项:2024年资助8.37亿元,支持自由申请与部门推荐项目。
国产化替代:部分企业实现技术突破,如某公司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分辨率达0.8nm。
四、未来展望:科学仪器发展的三大方向
智能化升级:AI将深度嵌入仪器控制、数据分析全流程。
极端环境适应:开发适用于深海、太空的特种仪器。
开放生态构建:通过全球实验室循环联盟共享材料数据库。
白皮书强调,科学仪器的智能化不仅是技术革新,更是科研范式的转变。未来,仪器将不再是“被动工具”,而是科研人员的“智能外脑”,推动科学发现向自动化、精准化、可持续化方向演进。
【来源:仪器信息网】若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